女儿回门宴祝福的古诗词( 二 )


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互为融合 。
其原料有鸡鸭、羊肘、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唇、鱼翅、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蛏 。
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进坛中 。
佛跳墙之煨器,多年来一直选用绍兴酒坛,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和 。
煨佛跳墙讲究储香保味,料装坛后先用荷叶密封坛口,然后加盖 。
煨佛跳墙之火种乃严格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 。
煨成开坛,略略掀开荷叶,便有酒香扑鼻 。
此菜汤浓色褐,却厚而不腻 。
食时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香飘四座,烂而不腐,回味无穷 。
关于佛跳墙的来历,传说颇多 。
据费孝通先生讲,一说,发明此菜者乃一帮要饭的乞丐 。
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四处要饭,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 。
据说有一天,有一位饭铺老板出门,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循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会有不同一般的异香 。
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到启发,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之以酒,创造了佛跳墙 。
另有一说,福建风俗,有一个规矩叫“试厨” 。
按这规矩,新婚媳妇第一天上门,第二天回门,第三天须到夫家在大庭广众面前试厨 。
这是对新媳妇治家本领的测试,它关系到媳妇今后在公婆眼中的地位 。
相传有一个从小娇惯的女子,不会做菜,出嫁前为即将到来的试厨而发愁 。
母亲为女儿之应试,想尽了办法,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来,一一配制后用荷叶装成小包,反复叮嘱女儿各种原料的烹制方法 。
谁知这位新娘到了试厨前一天,慌乱中全然忘记各种烹饪方法,她到了临晚才到厨房,把母亲包好的各种原料一包包解开,堆了一桌无从下手 。
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又听公婆要进厨房,新媳妇怕公婆挑剔,见桌边有个酒坛,匆忙就将所带的原料都装入坛内,顺手用包原料的荷叶包住了坛口,又把这酒坛放在了快灭火的灶上 。
想想明天要试厨,新媳妇生怕自己无法应付,就悄悄溜回了娘家 。
第二天,宾客都到了,却不见了新媳妇 。
公婆进厨房,发现灶上有个酒坛,还是热的 。
刚把盖掀开,就浓香四溢,宾客们闻到香味就齐声叫好,这就成了佛跳墙 。
上述乃民间传说,姑妄听之 。
据说佛跳墙最初由当时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的内眷所做 。
这位官员设家宴请布政使周莲,菜上桌后香飘四溢,周莲品尝后赞不绝口,命家厨郑春发仿制 。
郑春发十几岁就开始学艺,曾在京、杭、苏、粤从厨深造,手艺极高 。
他请教了官员的内眷之后,回家对此菜进行了改造,原料多用海鲜,少用肉,并起名为“坛烧八宝” 。
后来,郑春发集股开办三友斋菜馆,后又更名为聚春圆 。
聚春圆主要承办官场宴席,根据一些美食家的建议,郑春发不断改进此菜的配料,并正式起名为“福寿全”,为聚春圆的第一菜 。
许多美食家、文人墨客都慕名远道而来,品味此菜后,赞叹不已,席间有一秀才以诗助兴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众人应声叫绝 。
从此,引用诗句之意:“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成为福建的首席名菜 。
什么是客家?客家概述 [编辑本段] 【拼音】 kè jīa 【客音】 hāk gā / kāk gā 【英语】 Hakka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
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馀县 。
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 。
1270年代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 。
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 。
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 。
山歌别具风格 。
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於进取 。
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后,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台湾、香港,或侨居南洋一带 。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 。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