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学反思如何写?( 三 )


课虽然上完了 , 但问题多多: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苍白 , 不足以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 , 难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二、细节不细 , 点到为止 , 没能在精、细、深上下功夫 , 整堂课浮光掠影; 三、精彩的课堂还需教师自身内在的涵养作支撑 , 平时还要多阅读、多吸收 。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 , 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 。
仔细阅读这篇课文 , 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 , 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 , 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 , 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 , 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 。
于是 , 课就这样进行了 。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 , 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 , 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 , 再分别理解寓意 。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 , 因为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 , 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 。
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 , 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 , 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 , 甚至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 。但是 , 我们知道 , 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 , 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 , 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 , 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
所以 , 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 , 学生竟然目瞪口呆 , 无法回答 。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 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 , 否则 , 学生的学习是虚的 , 是无效的 。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如何写?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 ,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 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 。故事结尾 , 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 , 引发学生去思考 , 去回味 。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 ,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 。寓言故事的短小 , 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 。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 , 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 , 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 。学生兴趣来了 , 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 , 然后猛地跳起来 , 但却失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