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的定义( 五 )


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
一段叫一阕 。
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
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
曲 。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
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 。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 。
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 。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 。
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 。
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
角色有旦、末、净、丑 。
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
古诗词曲名词术语大全,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知道多少 诗词曲名词术语:诗言志: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一种理解 。
最早大约记载于《尚书尧典》 。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均有所论及,但各家的理解已不尽一致 。
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 。
一种偏重于"志",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认识;一种偏重于"情",是指主观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认为诗歌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志和情并重 。
思无邪: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 。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 。
"诗三百,一方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合乎封建正统礼教的意思 。
兴、观、群、怨:春秋战国时代哲学家孔子对诗歌创作的社会作用的论述 。
记载于《论语阳货》 。
历代诗论家对于这个论述作过不少阐述 。
大致上说,兴,是指诗歌的美感作用,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通过它可以观风俗、识得失;群,是指诗歌的教育团结作用,沟通人们的情感;怨,是指诗歌的宣泄作用,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的议论和讽喻 。
温柔敦厚:最早记载于《礼记经解》 。
"温柔敦厚,诗教也" 。
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 。
认为诗歌有着教化作用,能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 。
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
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
变风变雅: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 。
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 。
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 。
这种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基础上的 。
待续 。
...
从《诗词曲五首》中任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一段赏析,简要介绍一下...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