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昆仑关大捷的诗词对联( 五 )


戴氏家谱能统一吗 一、姓氏源流戴(Dài)姓源出有四: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 。
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 。
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 。
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
《左传》宋有戴恶,戴溢之问政孟子 。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
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
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 。
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
3、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 。
曹有戴伯,姬姓 。
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 。
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
4、殷氏改戴姓而来 。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 。
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 。
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
5、其他民族改姓而来 。
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
得姓始祖:戴撝 。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 。
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 。
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 。
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 。
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 。
《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 。
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 。
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 。
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 。
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 。
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 。
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 。
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 。
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 。
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 。
《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
因为西晋后期,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
2.隋唐时期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