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有什么招式?( 三 )


古诗词鉴赏有什么招式?

古诗的知识!!快快快!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 。
约在魏末晋初 , 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 , 既无题目 , 也不知作者 , 其中大多是抒情诗 , 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 被统称为“古诗” 。
展开 编辑本段意义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 , 不必一人之辞 , 一时之作 。
大率逐臣弃妻 , 朋友阔绝 , 游子他乡 , 死生新故之感 。
或寓言 , 或显言 , 或反复言 。
初无奇辟之思 , 惊险之句 , 而西京古诗 , 皆在其下 。
”(《说诗语》)晋、宋时 , 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 , 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
到了梁代 , 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 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 , 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
同时 , 萧统《文选》 , 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 , 有作者的称“杂诗” , 无名氏者为“古诗” 。
古诗源因此 , 梁、陈以后 , “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 , 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 , 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 , 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
怎样才能找到古诗词赏析的选择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 , 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 称为东都 。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 , 万家灯火渐渐熄灭 , 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 , 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 , 飞呀 , 飞遍了整个洛城 。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 , 他倚窗独立 , 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 , 耳听着远处的笛声 , 陷入了沉思 。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 , 它属于汉乐府古曲 , 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
古代离别的时候 , 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 , 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 , 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 , 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 , 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 , 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 ,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 , 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 , 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 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是艺术的夸张 , 在诗人的想象中 , 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 , 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 , 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 , 再加上春风助力 , 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
笛声飞来 , 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 细细听了一会儿 , 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 , 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 , 又不仅指曲名 。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 , 一个场景 , 一种情绪 ,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 , 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
“何人不起故园情” , 好象是说别人 , 说大家 , 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 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