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诗有哪些( 五 )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写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 。
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 。
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 。
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
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
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 。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
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
扩写黄鹤楼崔颢古诗扩写200字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我的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
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此景象的感染,我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
...
有关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诗人简介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