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千古月 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三 )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
[1]丹阳郭:地名 。
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 。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
(二)《暮春浐水送别》送别赏析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 。
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
“ 绿暗红稀出凤城 ” 。
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 绿暗 ”;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
“凤城”,指京城 。
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 。
“暮云楼阁古今情” 。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 。
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
还是这个“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 。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
“宫前水”即浐水 。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 。
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 。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 。
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廊下 。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
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辛词浑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统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
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抹 。
诗意内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
2.(1)晚:归艘 钟声望:江、青山、远帆...
(4)分段,总结段意 。
根据课文分析,全文共分三段 。
第一段(第一自...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什么节吗?(是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
学生齐读课题 。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 。
(l)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
(2)拼读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
(3)想一想:嫦娥是谁?她为什么要奔月?这个“奔”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
(l)认读生字词 。
奸诈 贪婪 宝剑 时值 中秋 迫不及待 威逼 焦急 敬重 翻箱 倒柜 洒满银辉 提示:“婪”是边音;“诈”、“值”是翘舌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