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李叔同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 李叔同《送别》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
 
《送别》李叔同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 。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 。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 。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 。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 。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
希望能帮到你 。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
诗文简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 。
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 。
作者: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
扩展资料:李叔同的文学作品: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 。
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