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李叔同( 三 )


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
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 。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送别 (约翰·庞德·奥特威、李叔同创作歌曲) 百度百科-李叔同...
求《送别李叔同》古诗注音版 。
《sòng bié 》lǐ shū tóng zhǎng tíng wài ,gǔ dào biān ,fāng cǎo bì lián tiān ,wǎn fēng fú liǔ dí shēng cán ,xī yáng shān wài shān。
tiān zhī yá ,dì zhī jiǎo ,zhī jiāo bàn líng luò ,rén shēng nán dé shì huān jù ,wéi yǒu bié lí duō。
zhǎng tíng wài ,gǔ dào biān ,fāng cǎo bì lián tiān ,wèn jun1 cǐ qù jǐ shí hái ,lái shí mò pái huái。
tiān zhī yá ,dì zhī jiǎo ,zhī jiāo bàn líng luò ,yī hú zhuó sǎ jìn yú huān ,jīn xiāo bié mèng hán。
一、原文 《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二、写作背景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 。
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
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
三、作者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
李叔同的一首词>的内容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送别》,系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 。
李叔同,就是1918年在杭州虎跑泉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 。
这首《送别》歌,在解放前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 。
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
这麽个简单的短歌,为什麽具有这麽大的魅力、几乎不受时间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首先,作者在创作这首歌词时,借鉴、学习、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学而化之,更上一层楼 。
大家如果注意,就会发现,李叔同在这首歌的创作上,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响 。
我们不妨将《西厢记》有关段落引证如下:[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