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励志,爱国的诗词( 四 )


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
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
思想感情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
编辑本段作者生平简介 辛弃疾像 (1140-1207)南宋词人 。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为济南人 。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
词至此亦足矣 。
”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
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
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
有《稼轩长短句》 。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
2011年到2012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测试卷 (+答案)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基础知识 。
(5小题,共26分 。
)1、 读音节,找词语朋友 。
(10分)2、 读一读,加点字念什么,在正确的音节下面画“_” 。
(4分) 镌刻(juān juàn) 抚摩(mó mē) 扁舟(biān piān) 阻挠(náo ráo) 塑料(suò sù) 挫折(cuō cuò) 归宿(sù xiǔ ) 瘦削(xiāo xuē)3、 请你为“肖”字加偏旁,组成新的字填写的空格内 。
(4分) 陡( )的悬崖 胜利的( )息 俊( )的姑娘 ( )好的铅笔 弥漫的( )烟 畅( )的商品 ( )遥自在的生活 元( )佳节4、 按要求填空,你一定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