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山云雾缭绕的诗( 六 )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
诗贵善于抒情 。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
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
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
关于望岳的诗词赏析 ,急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
【词语解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
钟:聚集 。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
割:分割 。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 。
眦:眼眶 。
会当:一定要 。
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赏析一】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