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澜沧江的诗句有哪些?( 六 )


哦,这就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吗?哦,这就是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吗?8. 碧波万顷的属都湖,从天而降,嵌在茂密的丛林 。
四周丛林围绕,中间突兀一湾塘,盈满了水,清澈无瑕,蛮横的让你小心翼翼,怕一个不和谐的声响,破坏了此处的圣绝 。
空气也停止了流动,远方巨大的蓝色天幕,仿佛伸手就能触摸,若隐的雪山,包围在无法接近的纯净之中,出现在你的眼珠里 。
白的雪,绿的树,青的水,朦的雾,若现的雨帘,一幅神采飞扬、荡气回肠的水墨画,在无意间完成,那样随意的组合,却是独具匠心、浑然天成、恰成其妙 。
9. 香格里拉的雨时下时停 。
近处的山峦被厚厚的层云裹着挟着,那些云在山峰间翻滚着、奔腾着、撕扯着,山和云在进行一场无休止的较量,或许也是另一种缠绵 。
而日光不时地捅破云层透过来,天幕间一时便有了一道耀眼夺目的光亮直直地倾泻下来,那黑魆魆的山峦、苍翠的森林、青青的草地、金黄的菜花便因了这道明亮的太阳光,各自颜色分明、醒目一片 。
10. 香格里拉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态,每个气候,都有异样的色调,就如在雨中,那沿边的景色就令人凝息,用简单地一个“美”来形容,显得十分草率,不合时宜 。
透过车窗,天黑沉沉一片,如阴沉的脸庞,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睡卧百姿,碧波万顷的绿,萦绕着源源雾气,远观仿似那一片森林燃烧时释放出的袅袅乌烟 。
显然那不是在燃烧,那是圣洁的福气腾达天路,直逼云霄 。
如此豪气,如此胆魄的泼墨,也只有自然才有这种大手笔,这种灵动 。
有福之人,有佛之人方能有幸一睹,雾星与天相接,完全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天亦地,地亦天,自然...
关于怒族的资料 人口为28759人 。
民族概况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3县,兰坪、维西两县也有怒族聚居 。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 。
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
各地语言差别很大,碧江、福贡、兰坪等地怒语互相不能通话 。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 。
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
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 。
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 。
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 。
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 。
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 。
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
社会经济 怒族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至清代已经开始种植麦类和蔬菜,但仍猎禽兽以佐食,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
当时怒族已同外界发生密切的交换关系,以黄连到内地出售,内地的各族商人贩运食盐到怒江,彼此交换 。
1929年以后,碧江的知子罗、福贡的上帕等地辟为定期集市,铜币、纸币等货币开始流通,怒族中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小贩 。
目前怒族民间保存着少数的石刀、石斧,说明曾经历过石器时代 。
他们曾经以木、竹制锄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直到16~17世纪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后,有些人还继续使用这种木、竹锄 。
怒族最初使用的铁制工具是刀、斧 。
在刀耕火种落后耕作方式下,他们使用铁锄 。
后来才传入铁犁,实行犁耕 。
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种或者锄耕阶段 。
贡山一区的怒族所用铁制工具曾受到纳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响 。
碧江怒族的农业耕作技术比福贡和贡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占着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 。
福贡地势、土壤都比碧江为好,又由于交通方便而便于购置农具 。
因而锄犁耕作技术比碧江先进 。
碧江、福贡和贡山三地的怒族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异性,福贡地区的怒族个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较少,但仍保存着个体成员共同占有的集体耕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