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米酒的句子??????????

米酒是以稻米为主要原料的酒,而以稻米为主要原料的酿造酒有时也称为黄酒 。米酒有时会被归入白酒 。酒酿又名醪糟,古人叫“醴” 。是南方常见的传统地方风味小吃 。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 。
米酒主要以发酵形式制作而成,制造简单,故而在亚洲各地亦有各种各样的制造方式及名称,但多数直呼“米酒”或“甜米酒”,其它因地域方言、制作方式的不同而使之味道酸甜比例不同而各有称呼 。
例如湖南地区多呼为“糊酒”(糊字前亦有加三点水“氵”) 。而湖北地区多称呼为“伏汁酒”,川贵黔又称呼为“醪糟” 。
米香型白酒指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的一类小曲米液,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酒种 。是一种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蒸馏酒 。米香型酒香气清柔,幽雅纯净,入口柔绵,回味怡畅,给人以朴实纯正的美感 。米香型酒的香气组成是乳酸乙酯含量大于乙酸乙酯,高级醇含量也较多,共同形成它的主体香 。这类酒的代表有桂林三花酒、全州湘山酒、广东长东烧等小曲米酒 。
米酒通常是用糯米酿制 。传统上是先把糯米清洗,并浸泡约4-5小时,然后拿糯米蒸熟 。
蒸熟后把糯米取出来,把之冷却 。然后在糯米上撒上酒曲,边撒边拌匀,并把米稍为压平 。之后在糯米盖上布,放在保温地方,数天后即完成程序 。
人工酿酒是陶器的制造 。否则,便无从酿起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 。由此可以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 。《孔丛子》有言:“尧舜千钟 。”这说明在尧时,酒已流行于社会 。“千钟”二字,则标志着这是初级的果酒 。
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 。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曲蘖”,也是发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但“曲”和“蘖”起码在商代是有严格区别的 。因为发芽的谷物和发霉的谷物外观不同,作用也不同,人们很容易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制造,于是,在远古便有了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 。也可能同时使用 。这样发霉的谷物就被称之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之为“蘖” 。
人类用谷物为原料酿酒的第二类方法就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现代啤酒就是用此方法 。醴酒——中国古代的啤酒。同远古时期的美索不达尼亚和古埃及人一样,中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这就是所谓的蘖法酿醴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醪醴”的记载 。
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起来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这种,根据古代的资料,中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用“蘖”制造饴糖的方法 。酒和醴在中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大概是因为“醴酒”过于清淡(现在看来古人用“蘖”来酿制的“醴”其酒精含量一般在4%左右),而“曲酒”过于浓厚的缘故吧(古人用“曲”酿制的酒其酒精含量一般在15-20度之间) 。在中国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酒”和“醴”这两个字 。“酒”和“醴”也是分别叙述,互不相混的 。因此我们认为是两种不同的酿造方式酿造的含酒精的饮料 。
《史记》记载,仪狄造“旨酒”以献大禹,这是以粮酿酒的发端 。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酒出 。不少西方人都以为米酒是日本人的创造,但岂知,它实际上是中国人首先酿造的含酒精的饮料 。而日本酿造清酒的技术是从中国引进的 。
周朝的著作<<书经·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 。《礼记·丧大记》:“始食肉者,先食乾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 ”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醴,甜美也,言其水甘如醴酒 。” 唐元稹《祭淮渎文》:“维 元和 九年岁次甲午十二月朔甲辰某日辰,使谨遣某,用少牢醴酒之奠,昭祷于 淮渎长源公之灵 。”
《东周列国志》第三八回:“晋文公闻 太叔 和 隗氏 俱已伏诛,乃命驾亲至 王城 ,朝见 襄王 奏捷 。襄王 设醴酒以飨之” 。从文字对应关系来看,可以理解为曲酿酒,蘖作醴 。明代的李时珍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 。这可能就是黄酒取代原始啤酒的最基本的原因 。西汉,蘖的生产还未停止,“醴酒”仍是酒精类饮料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