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的简介400字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 。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
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追答主要成就:清词三大家之一,满清第一才子、第一学者
代表作品:《通志堂经解》、《侧帽集》、《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 。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
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一样很感动 。
子夜秋歌里“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 。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
”写捣衣写得风致楚楚 。
月下捣衣虽是劳作也是人世风景殊胜 。
更何况是为意中人制衣?果真到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就更感觉不到落寞了 。
自家的砧声合着别家的砧声,声声阵阵,想着不远处也有人在为亲人赶制寒衣,天下有情人这样多,砧声虽寒入耳也温暖 。
针线自古是女人的活计,缝衣制服也相应成变了女性传达爱意的方式 。
容若此词据考证,应是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卢氏新亡后不久 。
小令所截取的,正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件细节小事 。
自从妻子逝去之后,再没有人为容若添置寒服,对他嘘寒问暖 。
家里虽有仆役无数,然而所制的衣服却没有亲人间的温柔牵挂 。
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
卢氏的离开亦使容若失去疼惜补偿她的机会 。
无语问添衣,为何只惯性的理解为妻子对丈夫的慰问,而不能是丈夫对妻子的关爱?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 。
伤心是极言之辞 。
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 。
后人之词多类于此 。
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 。
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