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种子生命力的古诗( 七 )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 , 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
已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 万马齐喑究可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这首诗课本中已经学过 , 不作过多介绍 。
摸鱼儿 【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 , 匆匆春又归去 。
惜春长怕花开早 , 何况落红无数 。
春且住 ,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
怨春不语 。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 , 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 , 准拟佳期又误 。
蛾眉曾有人妒 , 千金纵买相如赋 ,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 斜阳正在 , 烟柳断肠处 。
这是我国爱国诗词中的名篇之一 , 作者是宋代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
这首词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写作手法相似 , 都是借原本没有感情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 。
有关于思念祖国的诗词句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 (春天 , 堤上繁花如锦障 ,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 )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 , 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 尽那边 ,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 手指沾了血和灰 , 手掌沾了阴暗 ,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 温暖 , 明朗 , 坚固而蓬勃生春 。
在那上面 , 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 像恋人的柔发 , 婴孩手中乳 。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 ,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 , 是春 , 将驱逐阴暗 , 带来苏生 ,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 蝼蚁一样死……那里 , 永恒的中国!这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 , 抒发了诗人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 , 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 。
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接着 , 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 , 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 , 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 , 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 , 由北到南 , 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 , 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 , 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
“手指沾了血和灰 , /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 , 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 , 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 , 但山河完整无损 , 没有阴暗和血污 。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 , “那里是太阳 , 是春” 。
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 , 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 , 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 , 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 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 , 这首诗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 , 感受细腻而不暗淡 ,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 。
舒婷《祖国啊 , 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 , 我是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