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的古诗|南宋岳飞的( 四 )


“待从头 , 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满腔忠愤 , 丹心碧血 , 倾出肺腑 。
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 , 神气十足 , 无复豪发遗憾 , 令人神旺 , 叫人起舞 。
然而岳飞头未及白 , 金兵自陷困境 , 由于奸计 , 宋皇朝自弃战败 。
“莫须有”千古奇冤 , 闻者发指 , 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 , 若以文字论 , 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 , 脉络之条鬯 , 情趣之深婉 , 皆不同凡响 , 倚声而歌 , 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
有关赞岳飞的诗词 怒发冲冠 , 凭阑处、潇潇雨歇 。
抬望眼、仰天长啸 , 壮同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空悲切 。
靖康耻 , 犹未雪;臣子憾 , 何时灭 。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吊岳飞 胡铨(宋) 匹马吴江谁着鞭 , 惟公攘臂独争先 。
张皇貔貅三千士 , 搘拄乾坤十六年 。
堪悯临淄功未就 , 不知钟室事何缘 。
石头城下听舆论 , 万姓颦眉亦可怜 。
观岳侯石像 薛季宣(宋) 万死何知狱吏尊 , 威名盖代古难存 。
二桃岂以功高赐 , 一舸不容身退论 。
几见饮江思道济 , 缪为图像肖王敦 。
沉碑千古蛟川恨 , 付与无穷客断魂 。
岳武穆王墓 叶绍翁(宋) 万古知心只老天 , 英雄堪恨复堪怜 。
如公少缓须臾死 , 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 , 堂堂遗像在凌烟 。
早知埋骨西湖路 , 悔不鸱夷理钓船! 谒岳王坟 郑超(震?)(宋) 我来拜谒岳王坟 , 松柏苍苍上宿云 。
臣子报君终一死 , 权奸卖国欲中分 。
鹰扬当日谁能及 , 雁叫中原不可闻 。
石马石人山寂寂 , 英雄于此忆将军 。
(清隽集)...
南宋时的所有的诗词 秋波媚·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 , 烽火照高台 。
悲歌击筑 , 凭高酹酒 , 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 , 特地暮云开 。
灞桥烟柳 , 曲江池馆 , 应待人来 。
【注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 , 陆游四十八岁 。
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
在这一时期当中 , 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 , 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 。
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 , 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
上片写登高酹酒 。
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 , 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 , 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 , 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quot;悲歌"三句 , 诗人正面出场 , 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 , 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 。
一是"悲歌击筑" , 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 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 , 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士 , 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 , 获得全胜 。
"此兴悠哉"一句 , 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 , 并引出下片 。
下片写遥望长安 , 期待胜利 。
"多情谁似南山月 , 特地幕云开"二句 , 以拟人的手法 , 移情于景 。
作者高兴地发现 , 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 , 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 , 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
这南山的明月 , 道是无情却有情 , 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 , 诗人站在高兴亭上 , 放眼远望 , 把想象的射程 , 从南郑瞄向长安 , 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