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与“燕”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雁和燕都是随着季节冷暖,南北迁徙的鸟类,冬去春来,它们按时往返,给人以诚信之感;
雁和燕都是众多鸟类中,相对温和的动物,形状、羽色上是这样,鸣叫声也是如此,这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雅是相符的;
雁在秋日高空成队飞翔时,队形一丝不苟,衬以秋日肃杀气氛,愈显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美;
燕子,特别是家燕,一般不轻易改换做巢地点,给人感觉如守约的老朋友;
还是燕子,在人家里做巢,在人眼皮下面生活,雄雌之间的卿卿我我,成年鸟对幼鸟的关爱,莫不与人类似 。
正是雁和燕自身本能的表露,暗合了人的悲欢离合与亲情友情,所以自古以来人类赋予它们特别的关注和寄托,构成中国古诗词中极重要的吟咏对象 。
中国古诗词有何文化内涵?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集大量的情景情感于短短数十字之间,或豪放,或婉约,或思民生疾苦,或抒发己身豪情逸致,更难得的在于浓缩大量历史人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经典诗词往往意境圆融,既启人深思,又不使读者的思维困滞于诗词之中,启人灵智,发人深思,实乃陶冶情操不可或缺的文化精品!
“雁”与“燕”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文化内涵对后代的影响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
文学作品是个中性词,有好有坏,在中国圣贤的定义里,诗歌除了具有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能力,还必须不会让人产生邪念,这才叫诗 。
但是当今社会,道德败坏,人民对祖宗轻视,不去好好学习古人的精神,靠小人之心度圣贤之腹,所以许多人看不懂古诗 。
当今社会,西方现代思想占据主流,处处宣扬贪欲,中国也慢慢变成了美国,这都是放弃自己去追随别人的后果 。
中国需要复兴,那么必须重新回归到四书五经,道德伦理的教育必须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法制,中国的祖先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古人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圣贤的思想精神已经浸入诗人的骨髓,他们的诗有外国的所谓诗人无法具有的风骨,那就是仁爱礼义廉耻,而这些德行的背后是道,有道才有德,道德乃是一体,道能圆满一切问题 。
作为一个现在的人,从古诗词开始慢慢契入古圣先贤境界,这是非常好的,古诗是古人的外表,真的心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五经是人生的最高峰,是佛和道的基础,也是佛和道最终的归宿 。
...
燕和雁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 。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
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特别被古人青睐,意象颇为丰盛:或惜春悲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
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
瞻望弗及,仁立以泣 。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
此诗为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之作,对后代的送别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在这首诗中,燕子意象传达的是一种依依惜别的离愁之感 。
在诗的前三章都是以飞翔的燕子起兴,“燕燕于飞”为全诗烘托出离别时恋恋不舍的气氛,以乐景写哀情,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别离的愁苦哀伤 。
这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连燕子都是这么富有深厚的情感,更何况人呢 。
随着诗歌的发展,它的意蕴在诗词中都有更丰富的体现 。
诗如《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中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借飞燕双双衔泥巢屋的美妙诗句,传达与诗人永结伉俪之谐的深情,朱筠在《古诗十九首说》中说真是“结得又超脱、又缥缈,把一万世才子佳人勾当,俱被他说尽”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