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与“燕”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三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
”在梦中,无声飘落的花瓣被水流走了,月落了,春去了,而青春就像飘落的花瓣一样随江水而去了 。
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读古代的闺怨诗,才会真正理解“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忧伤,无论是少女青春的禁锢,还是少妇等待中的红颜衰谢,都蕴涵着太多的无奈,都让人感到心灵的疼痛 。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
”(《子夜四时歌》之春歌)百花盛开,阳光明媚,鸟鸣婉转,而青春少女感受到的却是心的哀伤 。
所有的功名富贵都无法弥补青春的流逝 。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王昌龄《闺怨》)所有的荣耀在烂漫青春面前都黯然失色,再精心的妆扮也掩盖不了岁月流逝的刻痕,出将入相的虚荣,竟然敌不过那陌头的一点杨柳色 。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古及今,有多少男子抱着“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的渴望,万里别亲,奔赴沙场,在漫漫征尘中将青春耗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洛阳花”,又有多少人为了得第那一刻的狂喜,在十年寒窗之后,又千里远行,求取功名,在江湖漂泊中,少年头白,而闺中少妇在等待中也红颜暗老 。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
”(《诗经·伯兮》)男人的发达当然是女人的骄傲,所以在送别男人的时候,对未来的富贵的憧憬,压过了离别的伤感,在离别之后才感受到闺阁的寂寞,而就在这寂寞中看着暗牖蛛网、空梁燕巢,才感觉到长夜漫漫 。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时代的女子在丈夫离别之后马上就感到生活的寂寞无趣,没有心思梳妆打扮了;而盛唐时代的那个女子到了来年春天,还能打扮得光鲜漂亮登楼赏春,看到陌头柳色才“悔教夫婿觅封侯”,因为在那个时代,对功名的热望甚至影响到女子 。
除了功名,让世俗男女艳羡的还有财富 。
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深闺少妇看蝴蝶飞西园,门前生绿苔,秋风下落叶,坐愁红颜老 。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所以让人伤感,主要是因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短的人生中,青春时光更是一霎时而已 。
杨柳春风吹过,转眼就是连天衰草,不觉西风来,流年暗中换 。
讲到青春的流失,不能不提到古代的宫女 。
禁锢她们青春的不仅仅是那一圈圈高大的围墙,更重要的是那不人道的宫廷制度 。
古代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说,实际上皇帝占有的女子远远不止此数,皇宫中的宫女往往有数千甚至上万人,比如西晋的司马炎一次就选五千名女子,他选美的时候,天下人一律不准婚嫁,也不得藏匿,否则就是犯罪 。
平定东吴后,他又把孙皓后宫的数千美女占为己有 。
后宫的美女一下子激增近万人 。
这些宫女绝大多数一生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就这样在等待和盼望中青丝熬成白发 。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
”(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中的无奈和寂寞又远远超过深闺少妇 。
“寥落古行宫,宫...
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含义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 。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
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特别被古人青睐,意象颇为丰盛:或惜春悲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
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
瞻望弗及,仁立以泣 。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