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舟船”有关的诗句( 二 )


“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
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 。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 。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 深入描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 。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 。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 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 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 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
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 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 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 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 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 了 。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
古诗春日偶成的诗意 时近中午,云淡风轻,我在花丛柳树间随步慢行,已来到前面的河边 。
人们都不知道我内心的快乐人们还以为我像孩子一样,贪玩呢!本文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
译诗 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一幅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身处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 。
可是谁知道我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我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浅评《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诗题一作《偶成》,作于公元1058—1062年春,程颢陕西鄠县主簿时 。
任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 。
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
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 。
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 。
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