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三个阶段的诗( 二 )


安史之乱以后 , 杜甫曾沦为胡虏 , 颠沛流离于各地 , 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优秀之作 , 是杜诗灵魂的主体 。作者路过石壕村 , 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走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痛;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悲惨 , 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 , 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中对返京的思念 。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 , 有着一种患难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鸣 , 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
杜甫创作的诗 , 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战乱、军阀混战、反对外族入侵的诗篇 , 极为深刻的再现了战乱给诗人的家庭和广大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
(三) 杜诗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 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 他主张民族团结 , 反对侵略、反对战争 。他的诗作既反对李唐王朝对吐蕃 , 南诏等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压迫 , 又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对中原的侵扰和掠夺 。诗人赞同民族和睦友好的这种态度 , 符合各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 有很大的进步性 。
杜甫后期的作品多写安史之乱 , 或者是吐蕃、回纥之祸 。这些诗中有恢复李唐江山 , 维护民族团结 , 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 。在《塞芦子》中 , 他反对军阀割据 , 而提出正确的军事策略 。《述怀》中 , 杜甫表现出想以拾遗这个请要的谏官 , 对唐王朝讨平叛乱、恢复统一的大政有所作为 。“汉运初中兴”喻唐 , 希望国家恢复统一 , 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思想 。《北征》中 , 诗人缅怀军家大事 , 终结以复兴希望 。在这首诗中 ,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 军政大计的谋划 , 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疾苦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 , 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
杜甫爱国精神的源头探究
杜甫的诗 , 有着如此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在动荡的社会中 , 诗人的生活面广 , 接触到下层人民 , 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 , 从而在诗中予以真切的反映 。此外 , 《诗经》和《汉乐府》中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 , 屈原等爱国诗人的情怀也深深影响着杜甫 , 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 。
他继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发展 。各种诗集他都能纯熟运用 。他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动乱 , 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漂泊 。他的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 , 申述政见;他的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 , 格调精深 , 在唐代很少人比得上;他的绝句数量不多 , 质量上乘 , 堪与唐代绝句名家媲美 。
(一)孟子的“仁爱”思想赋予他悯民的爱国之心
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 ,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 , 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 , 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 。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 。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 , 预以祥 , 奉儒守宫 , 未坠素业矣 。”(《进雕赋表》) 。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 。然而仕途的不顺 , 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 , 而是屈沉下僚 。时代的变动 , 仕途的不顺 , 生活的流利失所 , 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 , 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 , 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 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 如:“三吏”“三别”;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谴责 , 如:《丽人行》;对统治者能“仁者爱民”的渴望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民”乃“国家之根本” , 杜甫的爱国之心不同于战场上的将军的为国献身 , 不同于屈原的冒死劝谏 。他的爱国之心 , 是根植于“民本”思想的爱国 。没有一个诗人的诗中有这么多的人民的形象 。《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 让人心酸哀痛;《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 , 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 。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劳动人民 , 在哪位诗人的笔下有过如此清晰的形象 , 让读者产生悲悯之心 。这些处在战乱中的不幸的人民 , 又表现出积极投身抗战 , 收复失地 , 重建家园 , 拯救李唐王朝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诗人有感于人民的苦难 , 用诗歌真实的记录这段历史 , 更多的地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