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三个阶段的诗( 三 )


杜甫的诗中 , 处处呈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 体现人民性的深广和真挚 , 正是这种“悯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 将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儒教是影响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 他的忠君思想和忧国忧民情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 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 , 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 , 他一生同情人民 , 坚定而真诚地为江山社稷忧愁 。
(二)源于屈原的爱国魂的再现
读杜甫的诗 , 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 , 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 , 痛悼人民的疾苦 。对民族存亡的关切 , 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 , 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 , 哀民生之艰” 。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 , 以及“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
屈原的诗中 , 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感 , 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 , 劝谏君王、痛斥小人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心报国却因屡楚王听信谗言 , 虽两次遭放逐 , 仍为楚国的富强尽心尽力 。杜甫两次落第 , 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 , 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 , 和屈原有些许相似 。饱读诗书 , 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 , 献赋求官的失败 , 政治上一筹莫展 。安史之乱期间 , 深陷胡虏 , 九死一生 。平定叛乱时 , 他高兴得热泪盈眶 。战乱与漂泊 , 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 , 祖国的统一与强盛 , 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
穷屈原的一生 , 强烈的爱国情感促使他“蜷局而不行” , 最终决定“既莫足与美政兮 ,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后楚被攻陷 , 屈原怀着满腔的悲愤 , 故国不再的怨恨投入了汨罗江 , 以身殉国 。
杜甫晚年 , 长安再度沦陷 , 他经常捱饿受寒 , 日子过得很悲苦 。他身在两川 , 心系故国 , 却又始终不得返京 。无奈之下 , 他乘舟出游 , 漂泊在岳州 , 衡州、漳州等地 , 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 。最后 , 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 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 , 怀着满腔遗恨 , 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
类似的生活经历 , 同样的爱国思想 , 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 。杜甫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现实些 , 他的心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 , 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 。他为祖国的安危 , 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 , 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 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晚年留寓夔州时 , 《秋兴》八首从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 , 用铿锵的音调 , 华丽的词藻烘托出诗人的爱国深情:“彩笔昔曾千气象 , 白头吟望苦低垂 。”真是感慨良多 。
(三)生于动乱的经历深化了杜甫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 。第一时期 , 他写的诗很少 。从第二时期开始 , 玄宗昏溃、朝臣弄权 , 外戚骄奢 , 边将骄纵……安史之乱这场国家民族的大灾难即将开始了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日益窘迫、生活的不幸、仕途的挫折给了他思考 , 他的诗作也就从此开始了 。
安史之乱后 , 长安两都沦陷 , 杜甫目睹了叛军的暴行 , 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 , 有着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 。在国家的沦破、人民的疾苦中 , 饱读诗书的他有着济事不能的痛苦 。郁结在诗人的心中 , 使诗人的感情更沉郁了 , 诗人的笔下更深刻了 。为了宣泄他那生活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的葛藤 , 他只能选择诗这一武器 , 来控诉和批判 , 进行迂回的斗争 。由于他所涉及的生活面之宽广 , 所揭发的现实问题之深刻 , 所传递感染的情绪之真挚普遍 , 所以才形成他沉郁顿挫感情豪宕的诗风 。在石壕村 , 在新安道 , 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 。他诗情澎湃 , 再也平静不下来 , 抑郁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宣泄 , 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