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告别有关的诗句( 四 )


在唐代,西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各民族之间也经常有政治上的交涉,军事上的冲突,因此,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而在当时,两地的生活水平、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当亲友到这种辽远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人们自然会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别之情,如这首诗所写的 。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离家作客,而是已经游宦长安,这一次,又奉使到更远的西安去 。
王维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 。
元二从长安出发,王维送到渭城,置酒饯别,诗即从渭城风物写起 。
前两句布景 。
地是渭城,时是早上,细雨濛濛,沾湿了微细的城土 。
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 。
客舍写明客中送客,并显示远送渭城,暂留复别的情况 。
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 。
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 。
后两句抒情 。
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 。
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 。
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
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恋、关切呢?因为元二一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象自己这样的知心朋友了,何况他还越走越远,要到安西呢?从此以后举目无亲,还是在故人面前多饮一杯吧 。
只这廖廖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 。
言简意赅,语浅情深,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
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天赏析: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
诗的后半是抒情 。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
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
4、《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 。
高适...
关于离别的诗歌 我会永远爱你——献给母校的诗每天把你的名字挂在胸前我能感受到你博大的爱你永远是我的一片森林我是一粒微小的种子我的思想在你的呵护中发芽每次仰望你的时候你的肩膀就像一座木头房子容纳了蓝天和白云我曾想象我们能永远站在一起所有美丽的清晨和夜晚在你的脚下默默地醒来 睡去直到今天我长成了一颗会移动的树重温那些你给我的爱我才要像你一样在岁月的风雨中随意站在人生的某个角落形成一片绿色的荫蔽母校的回忆母校,是你哺育了祖国的未来,母校,是你教育了下一代,母校,是你让我学到了知识,是你,让我懂得了学习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