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生平,诗词风格)( 二 )


【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生平,诗词风格)】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1]”追问苏轼的诗词风格

梅妃的生平和有关的诗词据《梅妃传》载,唐玄宗的宠妃江采苹,福建莆田人,才貌兼备,开元年间由太监高力士至闽、粤选美时被选入侍玄宗 。
其性喜梅花,玄宗因赐号为“梅妃” 。
后来,唐玄宗夺媳杨玉环为妃,梅妃渐失宠直至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 。
她曾作有《谢赐珍珠》和《楼东赋》等著名诗赋,后死于安史之乱 。
除了《梅妃传》外,莆田人李俊甫在南宋嘉定年间的《莆阳比事》中载有“梅妃入侍” 。
南宋时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莆田籍大词人刘克庄亦有吟梅妃诗 。
明清的《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京剧《梅妃》、杂剧《惊鸿记》、《一斛珠》及洪舁的《长生殿》,小说《唐史演义》”……乃至现代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靖的《杨贵妃传》都有梅妃这个人物 。
文学巨擎歌德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看到托姆斯的英译《谢赐珍珠》诗(或称《梅妃诗》、《一斛珠》),就把它译成德文,登载在自己出版的《艺术与古代》杂志第6期上 。
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亦说:“福建美人之在历史上著名的,当然要首推和杨贵妃争宠的梅妃 。
”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福建考察时,曾作有《途次莆田》诗:“梅妃生里传犹在,浃祭(郑樵)研田有孑遗 。
”梅妃作为历史名人已被载入《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中 。
相传是梅妃故里的莆田县黄石乡江东村,现在还存有如浦口宫(梅妃宫)、鹅脰、抬头石“梅妃故里”石刻等有关梅妃的古迹和传说,《江氏族谱》更记载梅妃的父亲江仲逊是该村江氏第11代孙 。
然而,通过考察,发现历史上并无梅妃其人 。
首先,正史上关于杨贵妃的记载很多,而只字来见有载梅妃其人其事 。
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
一个能与杨贵妃争宠的梅妃,而未载入正史,该不会是历史学家们的疏忽吧?其次,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梅妃的书籍,其内容是从《梅妃传》衍化而来的 。
而《梅妃传》一文无作者(有人认为是唐曹邺所著,并无实据 。
)抄录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只知他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 。
而《梅妃传》是最早记载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 。
其它所有关于梅妃的记载都是晚于该文,而且大多是该文的转抄,或者增加了传说部分 。
其三,在《梅妃传》里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注意:“今世图画美人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 。
”其意思说,当今(宋代)仕女画中的梅妃,人们只泛泛地说她是唐明皇时的人,而对她的身世却不大了解 。
因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治学严谨的文学家郑振铎也否认梅妃的存在 。
最后,查考唐代史籍,并未发现有高力士到闽粤选美的记载;《梅妃传》所记梅妃被贬所居之上阳东宫在东都洛阳.它与长安相距数百里,而洛阳上阳东宫又无翠华殿西阁,何以会出现唐玄宗夜召梅妃,当被杨贵妃发觉后,又怎会有梅妃“步归东宫”之事?《梅妃传》一文至少有以上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
江采苹的父亲叫江仲逊,是个医生 。
他很重视儿女攻读诗书 。
采苹自幼聪明,九岁就能背诵古代许多诗歌名篇 。
一天,采苹赶鹅放牧,忽听到一阵闹哄哄的声音:“朝廷选秀女来了 。
”她回头一看,一群官兵正紧紧追赶几个邻居的姑娘 。
采苹慌了,撒腿就跑,一不小心跌了一跤,弄得满身满脸泥污 。
她赶快钻进附近的草丛中躲起来,等那班官兵过去后,才跑到江边洗脸 。
奇怪,水里竟映出一张非常美丽的脸庞 。
她吃了一惊,以为自己花了眼,用手抹了几下脸,水里那张脸庞越发漂亮了 。
这时,那班官兵忽然又折了回来,见到采苹,如获至宝,立刻带她回京都去 。
在成千上万秀女中,江采苹不但姿容出众,谈吐举止也优雅大方 。
唐玄宗非常喜欢,不久便封她为妃;因采苹爱梅花,又戏称为“梅妃” 。
有一次,玄宗带她到勤政殿观看鱼龙百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