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生平,诗词风格)( 四 )


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临江仙》、《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
苏轼生平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清代余集绘《苏文忠公笠屐图》响 。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十九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一派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换汤不换药,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
北宋大文豪家苏东坡先生曾11次来常州 。
后南宋有人为纪念在常州终老的苏东坡,建舣舟亭以示怀念 。
舣舟亭位于常州东坡公园南山顶,亭不大但造型精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4次赐诗,亲笔题“玉局风流”匾额 。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1]”
艾青的生平和诗歌特点 从艾青的生平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艾青曾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并留学法国学习绘画,期间兼修哲学和文学 。
这样的一种深厚的美术功底以及对于事物的镜头化的构建和对于景色与意象的高度色彩化的把握,都使得艾青的诗歌作品有着超乎同时代任何一位现代派诗人的对于诗歌意象的描摹 。
更甚一些的就是艾青在欧洲的艺术之都接触到的现代美术的尖端理论体系——印象画派 。
这种诞生在十九世纪末欧洲文化艺术中心巴黎的艺术流派颠覆了之前传统的浪漫主义风潮和古典主义的传统,开创了绘画艺术的一个崭新的空间,将人类视觉从一种单一的对于线条的鉴赏丰富到了对于视界本身的关注上来 。
这样一种新的艺术模式主要在于它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即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
所有的物体都是染色的形,人们就是根据不同表面的不同色泽,即从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才得以认知物体的形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