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哏和捧哏的意思解释_逗哏和捧哏什么意思( 三 )


直到上世纪30年代 , 这种契约才逐渐废止 , 但是仍有下面这样的“规矩”:第一、学徒期间和出师两年后的收入全部归师父所有;第二、“三节两寿”——春节、五月节、八月节、师父的生日、师娘的生日要给送礼;第三、师父去世以后 , 徒弟要料理师父的后事 。
新中国成立后 , 这种旧社会师徒关系逐渐被废除 。比如马季就要求姜昆、冯巩等人不喊自己“师父” , 而是叫“马季老师” 。一直到马季去世以后 , 姜昆等依然喊“马季老师” , 而非“师父”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种变化的发生 , 和院团制建立有必然的关系 。师父是院团演员 , 徒弟通过参加学员班也成为院团的演员 。成名的师父虽然能给徒弟带来更好的机会 , 但徒弟的基本生活还是由院团提供保障 , 师徒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自然就消失了 。
4
新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 , 随着广播和电视的普及 , 相声走出了北方 , 走向了全国 。但是这种传播方式也使得相声的表演者和听众分离 , 演出现场强烈的互动感和以此带给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有所缺失 。进入到21世纪 , 小剧场相声再度兴起 。但是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 , 一些相声演员为了自身的利益 , 不惜片面迎合观众 , 十分不可取 。
与此同时 , 脱口秀这种源自西方的语言幽默在中国年轻观众中日益流行 , 也给传统相声带来了挑战 。乍看起来 , 相声特别是单口相声 , 似乎从形式上和脱口秀别无二致 , 甚至二者的表演技巧也非常相似——相声的“底”就类似脱口秀的“call back” 。即演员先讲一个扣题的笑话 , 过几分钟 , 讲新笑话时再次提到之前笑话中的内容 , 由于观众已经对旧笑话中的内容有所了解 , 所以更容易理解新笑话的内容 。“三翻四抖”等表演技巧也在脱口秀中大量使用 。但是 , 和相声相比 , 脱口秀更像是“笑话集锦” , 是由一个大主题串联起来的若干小段子 , 彼此之间并无联系 , 而相声更注重叙事的完整性 , 强调一个作品中人物的塑造 , 比如在《黄鹤楼》中不懂装懂的“戏剧大师”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
近年来 , 数字化媒体的大规模发展 , 为相声带来不少新机遇 。许多相声界的老艺术家开始活跃于新媒体平台 , 致力于相声的传播与推广 。互联网平台为相声演员和广大观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 有利于相声的创作和表演 。不过 , 短视频“短平快”的传播特性使得相声演员被迫在作品中加入过分密集的“包袱” , 令作品的完整性大打折扣 。这是新时代相声作品需要思考的问题 。
脱口秀演员黄西 。
台上风采
相声演员穿什么
相声演员的服装 , 早期以大褂为主 , 后来随着电视相声兴起 , 多数就变成了中山装、西装等 。近年 , 随着传统相声复兴 , 穿大褂的越来越多 。
相声艺人穿的大褂上面基本上不会绣东西 , 以防止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服装上 。演员大褂的袖子一般会比较长 , 可以把手指盖住 , 这同样是为了不让观众把注意力分散到演员的其他部位 。等到需要用到手的时候 , 相声艺人会把手背上方的袖口翻一半出来 , 这叫“龙抬头” 。
进入上世纪80年代 , 社会上流行西服 , 以姜昆、冯巩、牛群为代表的新一代相声演员便以西服取代中山装 。单排扣、双排扣西服均有 。
有人主张 , 相声演员的服装作为舞台服装 , 应与表演内容相一致 。即如果表演内容为现代情节 , 就穿西装、现代便服;如果所说的是传统段子 , 就穿大褂 。也有人主张 , 要依演员的体型、气质选衣服 。马三立身形瘦削 , 穿大褂更能显其幽默风采;李金斗肚大腰圆 , 穿长衫就不如穿圆领衫显得幽默 。
名家轶事
侯宝林最后的幽默
侯宝林画像 。
相声大师侯宝林晚年得了癌症 , 但他始终以幽默的语言面对前来看望他的亲朋好友 。1993年2月 , 侯宝林生命垂危之际 , 他主动提出安排在京的相声演员进行一次生前告别 , 因为他始终惦念着如何繁荣相声 。病榻前 , 众演员安慰侯宝林说 , 您的病会好的 , 大家还希望听到您的相声呢 。这时 , 侯宝林挺了挺虚弱的身子 , 微笑着和大家“砸挂”说:“上什么舞台呀 , 顶多再当一回布景 , 让你们在八宝山我的照片前边儿照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