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反思怎么写?

今天 , 按照预设上完了《出塞》 , 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 这首诗我很喜欢 , 在这节课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创设意象 , 入境悟情
诗歌是古代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棵引人瞩目的奇葩 , 诗歌意象的创设 , 对学生入境悟情能起到较好的渲染及铺垫作用 , 教学时 , 我创设了以下导语:“孩子们 ,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 , 而边塞诗 , 能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现在 , 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 , 一起去感受一下古代多事的边塞 , 凄凉悲惨的战场 。”在语音上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悲”的氛围 , 接着引出一组边塞的图片 , 配以哀婉音乐 , 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然后带着这种凄凉、荒凉的感觉自由读诗 , 在本节课中我还创设出“明月”这一意象 , 由《月夜忆舍弟》到《静夜思》 , 联系《出塞》中的“明月” , 我问:古人是望月而思亲人啊 , 那么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将士 , 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地作战 , 夜晚孤望明月 , 会想些什么?再如 , 本诗意境雄厚苍凉 , 发千古感慨 , 如何让学生入境悟情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的叹息的时候 , 学生对后两句的感悟才会更真切、更震撼人心 , 对诗歌的苍凉意境也才能留下深深的烙印 。
2、资料补充 , 堆积情感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 教学古诗 , 不能局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 , 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 , 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 , 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如:教学中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 , 《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 , 《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以及大量的边塞诗积累 , 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 , 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容量 ,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也为小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
3、文本诵读 , 情感共鸣
文本的诵读、诗意语文的品味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 。在语文的丛林里散步 , 或驻足观赏 , 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 , 心心相印 。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 , 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 , 找到心灵的感觉 。”本课学习充分发挥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征人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和感觉 。如在赏析一、二句诗中 , 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望眼茫茫戈壁 , 漠漠黄沙 , 耳听呼呼凤唳 , 胡笳悲鸣 , 诗人深感边关烽火连连 , 将士守期绵绵 , 心中涌起什么?接着指导朗读:无数生命的死去 , 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 , 请女生齐读一、二句;失去亲人的悲痛 , 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 , 请男生齐读一、二句 。学完本课后 , 我这样小结:自秦至汉 , 自汉至唐 , 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 , 自汉至唐 , 多少亲人“望穿双眼 , 哭断心肠” , 请同学们在这呼呼的塞北风中 , 在这嘶嘶的战马声中 , 在这悲壮的音乐声中入情入境 , 配乐诵读吧!整节课让学生表演读、默读、齐读、轮读、小组读、配乐读 , 带着问题探究读 , 教者示范读 , 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完成了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陶冶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