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朝的诗|各15首( 六 )


送别诗词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高适《别董大》更是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
还有借别抒怀之作 。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抒发的不仅有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更有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
诗的第二联“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正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
李白《南陵别儿童进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则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
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自己虽被贬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
四、送别诗词的常见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
1、抒情方式送别诗词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
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直抒胸臆,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 。
间接抒情的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诗人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写情 。
在他眼...
诗歌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诗歌是一咱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 。
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
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或动物和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 。
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 。
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 。
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 。
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 。
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
”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 。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
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 。
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 。
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 。
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 。
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
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歌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他把自己身在他乡的那份寂寞、思乡之情用二十个字淋漓尽致一表露出来 。
当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也会对着月光念起这首诗,特别是中秋节的时候这首诗尤其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