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怎么写?( 四 )


由这节课我总结出,学生的回答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教师不应该武断的予以否定,就像我在5班上第一节课时那样,没有考虑学生为什么会找这个字,也没有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先明白学生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他们思考的出发点是什么,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最准确、最完美的答案 。就本课而言,就是要在找出感情线的同时,不忘关注感情间的连接点 。
二、多角度欣赏美景 。
本文中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一句,但是呈现出来的画面却是美不胜收 。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时,首先是从“映带”这一词出发的 。我在学生的翻译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映带”的翻译不准确,所以课上首先明确了“映带”的意思:辉映,围绕 。我接着提问:“是什么辉映了什么?”学生都轻松的答出:“溪流辉映了兰亭 。”我又问:“辉映是光辉映照的意思,那么,溪流有什么光辉来映照兰亭呢?”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就比较散乱了 。后来,经过我的逐步引导与学生的思维结果,我和学生共同得出的结论是:“清”和“激”,可以看出水是既清澈又湍急的,那么这样的水的颜色,清澈时是透明,湍急时是白嫩的;“左右”看出水的曲折蜿蜒,水在曲曲折折的流淌不息,那么“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样的幽静氛围中,就可以清晰的听到水流的声音,这样干净纯洁的水流,它的声音肯定是叮咚作响,悦耳动听,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一静谧深沉的环境增添了活力和生机、轻松和快乐;总结起来,水的光辉就从三个角度得出——颜色、形态、声音,再加上想象,水就营造出了富有活力和生机、轻松和快乐的氛围 。
学生在翻译时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以为”,学生按照现代文的语言习惯大都翻译为“认为”或“作为”,其实它是一个介宾短语,省略了宾语“之”,完整的意思应为“以之为”意思是“把它作为” 。这里的“之”,与后一句中的“其”都是代指从溪水中引出的水流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明白“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句的含义 。纵观这句话,作者用并列的三个四字词语来言简意赅的概括了兰亭的景物,后面的三个小句都是围绕“清流激湍”来写的;作者意在描写两幅画面,一幅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样一幅静谧幽深的图画,一幅是“清流激湍”这样一幅愉悦欢快的图画,这三组景物虽然是并列关系,但是作者又用一个“又”字将两副图画巧妙的隔开,就创造了动静结合、绿白相见的效果 。
对这句话的赏析,既有从写作手法出发的思考,又有从行文结构延伸的探究,之所以这样细致的赏析,我是想借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管是在文言文中还是现代文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