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怎么写?( 五 )


三、联系生活,理解主题 。
本文第三段和第四段要前两段来说相对难一些,为了使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更为了使学生能切实理解
3、4段的抒情和议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所以,在分析相关语句时,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
在讲到第三段“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一句时,5班的一位男生说到,这学期他从栋梁班被调到了对比班,刚得知这个消息时,心情十分糟糕,很不愿意到这个班来;但是现在,在5班已经生活了半个学期,自己的心情早已发生了变化,现在觉得5班是个特别好的集体,每天都很开心 。这也许就是“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所要传达的感情吧,人的感情总是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5班还有一位男生说,他昨晚在宿舍泡了一碗泡面,等他出去了一趟,再回来,泡面竟然没了!真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啊!引得大家捧腹大笑!事例虽然不是那么的贴切,但是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是恰当的 。相比,28班一位男生的例子就要更恰当些:他小时候家在农村,一放学就在自家的后山上无忧无虑的各种玩耍;一次,他独自一人在山上玩时,突然看见了一个人,他的样子跟电视上的日本鬼子特别像,吓得他转身就跑回家 。结果回到家才知道,那人是爸爸的同学 。这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每天都忙于学习,每天累的眼睛都睁不开,“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了 。第四段最难理解的就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句,再理解了这一句的字面意思之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 。讨论后,学生都争相发言,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都和作者王羲之的看法是一致的 。生和死不是一样的,因为活着可以做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事情,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活着要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要做对自己、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样活着才有价值 。我给学生也讲了个故事 。我的一个朋友,刚刚发生了一场车祸,夫妻二人因为酒后驾车,追尾一辆大车,造成男死女伤的严重后果,留下了一个不足四岁的孩子,对自己和家人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算的,而这类短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们如果活着,那么一家人该是多么的幸福啊,所以短命和长寿怎么能一样呢?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并且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不要让自己将死之时留下太多的悔恨 。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这两段后,我能感到学生都真正理解了文意,都对主题有了很深的感悟,对生与死也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