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怎么写?( 六 )


《兰亭集序》这一课结束了,但它带给我和学生的启示和影响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更加深刻,它让我们都学会了正确看待人生、看待生死,让我们都懂得了珍爱生命,眷恋生活 。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貌似简单,实际上要想达到深刻的'理解,并非易事 。这篇文章要求背诵,学生居然了背了几节早读课还没有背熟练 。学生反映,总是记住了上句,忘记了下句,对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理解得都不是清晰,特别是第三、段,在背诵方面难度太大 。这个现象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刻又去调查了另一个班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是如此,文章不理解,脉络不清晰,即使是看了翻译,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王荣生教授曾经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也就是说,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于是,在粗略地了解了学情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
首先,原计划先介绍背景和作者,特别是作者,我专门到《世说新语》中查找了关于王羲之的记录,例如东床快婿的典故、假寐的典故等等 。这些资料并非完全没有用处,至少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但对一节时间有限的语文课来说,这些内容显得枝蔓,没有针对性 。因为学生的难点在读不懂文章,而不是学习兴趣的问题 。即使安排了这个环节,学生依然读不懂,因为这些资料对理解文章并没有直接的帮助 。
其次,对于文章的前两段来讲,学生在理解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不一定能“读好”,不一定能读出作者的“匠心” 。因此,我便设计了一个“用双音节词概括内容”的环节,并抓住“环境”这个点,细读文本,比如“修竹”这个意象,学生往往会忽视 。对于这个意象,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了《项脊轩志》里的“有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并且补充了苏轼的几句诗,然后指出“修竹”暗示了参加宴会的人都是高人雅士 。当然,前两段学生不存在太多的理解性障碍,所以用很少的时间带过去了 。
再次,我原本还设计了“写作结构”的拓展内容,即补充律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接着来分析《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的结构,进而指导学生在写作方面也要注意“起承转合”的结构 。这部分的内容我自己认为很有创意,也很重要,但偏离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只能忍痛割爱,将其放到其他课堂中点拨 。
将这些内容都删减了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即重点品读第三段和重点品读第四段,而采用的方法就是“比较阅读” 。这两个环节的创意就是,用自己改编的文章与原文进行对比,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脉络,体会作者的用心用意 。如果是单纯地指导学生正面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与逻辑,学生定会感觉枯燥无味,因为原文本身就晦涩难懂 。此时有了一个比较对象,而用来比较的文章是老师的“下水文”,学生的比较兴趣便会激发 。果然,上课时,学生饶有兴味地品读文章,不仅品读王羲之的原文,也品读我写的两段比较拙劣的话 。经过比较,学生感知了王羲之的原文的特别之处:不仅有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充满了“正能量”,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还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