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怎么写?( 八 )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课堂教学的真谛也就在于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产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探究文本的热情,激发其兴趣,以达到主动进入文本的目的 。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若无激发点,学生只会感到害怕和无趣 。而本文涉及的主题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死,更需要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在问题设置,还是在课堂操作上,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答案,学生是真正的活动者,教师只是一个陪练者,共同的学习者 。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都提高了,在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思考的乐趣 。
作为经典的文言文阅读教材,“读”应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只有在读中,学生才能去体会、理解,也只有在读中,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本节课,因为时间原因,给学生读的机会还可以再多些,时间可以再长些 。如何读出真正的痛,真正的悲,是需要慢慢揣摩才能朗读出来的,没有消化的过程是不行的 。
课堂永远是充满遗憾的 。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准备了超过课堂容量的内容,并贪心地希望在课堂上一一呈现 。但课堂又是实时的,是开放的,也是丰富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就匆忙地赶路 。没有上完,那就下一节课再上,这个问题没有讨论清楚,就再研究讨论 。课堂不是舞台,不是功利场,当一切以学生为本,从文章出发时,我们的教学就更从容,更美丽了 。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怎么写?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以教师讲解为主,不甚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背景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内容来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而是不少学生坦言爱听老师“侃”,等老师“知人论世”结束就不甚感兴趣了 。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 。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 。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第一遍诵读:听录音,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诵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悲?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 。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