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台的历代诗句

黄金台
陈子昂(唐)
南登碣石馆 , 遥望黄金台 。
丘陵尽乔木 , 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 , 驱马复归来 。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一作“土”)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 , 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黄金台
年代: 宋 作者:陈昌时
峨峨燕中台 , 悠悠易上水 。
怀哉燕昭王 , 招彼天下士 。
士贵相知深 , 岂为多黄金 。
筑台置黄金 , 自是君王心 。
黄金台
王绂(明)
黄金此地能延士 , 极目平川夕照斜 。
水绕易城流霸业 , 田连督亢属农家 。
苍茫暝色烟中树 , 飘渺晴光雨外霞 。
千古荒台遗旧址 , 西风残柳集寒鸦 。
燕途怀古
岳正(明)
督亢陂荒蔓草生 , 广阳宫废故城平 。
秋风易水人何在 , 午夜芦沟月自明 。
召伯封疆经几换 , 荆卿事业尚虚名 。
黄金不置高台上 , 似怪年来土价轻 。
黄金台
蒋超(清)
鸡跖泉边草乱埋 , 荆高终不负燕台 。
不知马骨埋何处 , 风雨蛟龙夜夜哀 。
黄金台的历代诗句


描写贤士的诗句 山不厌高 , 海不厌深 。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 。
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思皇多士 , 生此王国 。
王国克生 , 维周之桢 。
济济多士 , 文王以宁 。
遂筑黄金台 。
剧辛方赵至 , 邹衍复齐来 。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四方千军易得 , 一将难求 。
黄金台的历代诗句

黄金台和吴实堂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 ,  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诗共八句 ,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
首句既是写景 , 也是写事 , 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
“黑云压城城欲摧” , 一个“压”字 , 把敌军人马众多 , 来势凶猛 ,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 ,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 , 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 忽然 , 风云变幻 , 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 , 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 只见金光闪闪 , 耀人眼目 。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 , 严阵以待 。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 情景相生 , 奇妙无比 。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 , 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 , 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 , 敌军围城 , 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 , 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 诗中的黑云和日光 , 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
时值深秋 , 万木摇落 , 在一片死寂之中 , 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
显然 ,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
“角声满地” , 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 , 鼓噪而前 , 步步紧逼 。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 , 在号角声的鼓舞下 , 他们士气高昂 , 奋力反击 。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 , 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 , 晚霞映照着战场 , 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 , 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 , 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 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 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 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