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台的历代诗句( 二 )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
“半卷红旗临易水” ,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
黑夜行军 , 偃旗息鼓 , 为的是“出其不意 , 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 , 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 , 便击鼓助威 , 投入战斗 。
无奈夜寒霜重 , 连战鼓也擂不响 。
面对重重困难 , 将士们毫不气馁 。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 , 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 , 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
一般说来 , 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 , 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 , 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 , 非但鲜明 , 而且秾艳 , 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 , 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 , 特别善于着色 , 以色示物 , 以色感人 , 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
他写诗 , 绝少运用白描手法 , 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 , 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 , 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 , 让它们并行错出 , 形成强烈的对比 。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 , 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 两相比照 , 色彩鲜明 , 爱憎分明 。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 , 亦且妥帖 。
奇诡而又妥帖 , 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
这首诗 , 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 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 , 又显得很妥帖 。
惟其奇诡 , 愈觉新颖;惟其妥贴 , 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 , 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 , 他的可贵之处 , 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 , 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 , 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 , 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
首联写景又写事 ,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 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 , 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
如史载 , 元和四年(809) , 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 , 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
元和九年 , 他身先士卒 , 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 , 杀得敌人人仰马翻 , 狼狈逃窜 。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 , 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
有什么比较有名的长篇诗词?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 , 烟涛微茫信难求 。
越人语天姥 , 云霓明灭或可睹 。
天姥连天向天横 , 势拔五岳掩赤城 。
天台四万八千丈 , 对此欲倒东南倾 。
我欲因之梦吴越 , 一夜飞度镜湖月 。
湖月照我影 , 送我至剡溪 。
谢公宿处今尚在 , 渌水荡漾清猿啼 。
脚著谢公屐 , 身登青云梯 。
半壁见海日 , 空中闻天鸡 。
千岩万转路不定 , 迷花倚石忽已暝 。
熊咆龙吟殷岩泉 , 栗深林兮惊层巅 。
云青青兮欲雨 , 水澹澹兮生烟 。
列缺霹雳 , 丘峦崩摧 。
洞天石扇 , 訇然中开 。
青冥浩荡不见底 , 日月照耀金银台 。
霓为衣兮风为马 ,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