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怎么写?( 五 )


2.除了农谚 , 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 , 谈谈对这几首诗的理解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 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 , 理解诗意 。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 , 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 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 , 重遇春景后 , 喜出望外 , 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
梅花
庾信 (北周)
当年腊月半 , 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 , 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 , 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 , 真悔著衣单 。
提示: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 , 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 。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 , 梅花还没有开放 , 于是都来雪里寻梅 。树枝摇动 , 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 , 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 。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 , 该多穿一点衣裳 , 现在徒然受寒 , 真令人懊悔 。
诗人原居南方 , 梅花开得较早 , 留仕北朝后 , 居住北方 , 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 , 哪知花还没有开 , 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 。看来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 , 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
竹下残雪
罗隐 (唐)
墙下浓阴对此君 , 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 , 不向寒城减一分 。
提示: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 , 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 。夜里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 , 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 。“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 , “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 , 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 。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 , 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 , 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 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 , 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 , 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 , 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 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 , 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 , 从而热爱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