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化用了或直接引用前

所谓用成句,就是在诗词创作中,把别人或别诗作中的一联或一句诗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
(1)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一)
长恨皆欢浅,各在天一涯(唐·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2)泉上到池尽,山色上楼多(唐·张佑《惠峙》)
叫声和雨细,山色上楼多(宋·杨万里《送客既归晚登清心阁》)
(3)时情因客老,归梦入秋多 (唐·李成用《待旦》)
故人经乱少,归梦入秋多 (宋·林京熙《客意》)
诗词借用成句情况有三 一是两人所写的诗句完全相同,虽然如此,但他们决不是抄袭前人的诗句,因为他们长期浸淫在古人集子太久了,当他们遇到相同的精彩场景或灵魂底层悸动,此时情景与古人们心意相通,于是乎,激情流于笔下,于不知不觉中写出了与古人们相同的诗句或趁势使用了古人的句子 。
(1)山上乱云随手变,浙东飞雨过江来 (唐·殷光藩《喜雨》)
天外海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宋·苏轼《有美堂暴雨》)
(2)流水断桥芳草路 。淡烟疏雨落花天 (唐·牟融《陈使君山庄》)
飞絮游丝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宋·方岳《题八士图》)
(3)可怜怀抱向人尽 。欲问平安无使来 (唐·杜甫《所思》)
行边使客引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唐·张藉《京州词》)

【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化用了或直接引用前】

(4)身着青衫骑恶马,东门之外无送者 (唐·张藉《伤客行》)
身着青衫骑恶马,日行三百未嫌迟 (宋·王安石《戏蔡天启》)
二是两诗之中的字数略有增减 。这种增减,或是减头去尾,由七言变为五言,或由五言变为七言,或是在一句诗中变换一个字,但我们在阅读时,在后者的作品中总能找出前人作品大致相同的影子,我认为这依然是借用成句 。李白在《秋浦歌》中写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元好问在《寄杨飞卿》中则有“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的诗句;在同代诗人中欧阳修写下了“饱食杜门何所事,日长偏与睡相宜”的诗句,苏轼则说“半脱纱巾落纨扇,日长惟有睡相宜”;唐代牟融唱出 “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陆龟蒙则吟诵着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
三是两句涛虽然变化略大,但诗意却极其相似,这虽归为用成句的范围,但更准确地说应是化用前人诗句 。古诗词的用成句,最标准的应是借用一联才算是成句,不应只是一句,但笔者总是认为,一首诗的空间太小,能借用前人一句诗用在本作中,已经不算太少,故前文所举事例皆是一句诗,现举一些上下旬都基本相同的例子:
(1)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欢乐极兮衰情多 (汉·刘彻《秋风辞》)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衰乐何其多 (唐·杜甫《美陂行》)
(2)何事晴窗来笔砚,一杯相属更从客 (宋·苏轼《韩仲勉子文》)
何日睛窗来笔砚,一尊相属要从容 (宋·黄庭坚《和高仲本喜相见))
何为诗歌中的化学 ……我想跟古诗中的数学差不多吧……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什么的,这就是最简单的的古诗中的数学还有古诗中的地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就是古诗中的地理,不过这首诗按照现在的角度来讲,她是错误的我想转化来讲,诗歌中的化学也是差不多的,但是没有遇到具体的例子可证明我的想法望采纳!
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化用了或直接引用前

下列古诗词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1)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可燃物减少不利于燃烧;(2)“风吹柳花满店香”说明粒子具有不断的运动的性质;(3)蜡烛燃烧放热温度升高使蜡烛受热熔化变为蜡油,即所说的泪,蜡烛燃烧既包含化学变化,又包含物理变化;石蜡不是晶体,没有熔点.故答案为:(1)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可燃物减少不利于燃烧;(2)不断运动;(3)C.
有哪些诗歌中含有化学现象?这些化学现象是什么? 1《本草经集注》记载:“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2东汉《周易参同契》中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
3《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 。
4唐末五代时期丹学著作《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5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