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他讲解对联诗词的对称美,认真准( 三 )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
中山装的由来 在清朝(1644—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 。
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 。
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出现了一些改变,但基本式样仍保持着原有的状态,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 。
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 。
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 。
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 。
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 。
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18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 。
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 。
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 。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 。
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 。
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 。
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 。
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 。
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 。
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 。
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