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的读后感如何写?( 二 )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

管鲍之交的读后感如何写?


最近听到,有人把友谊分了好几类,有利益之友、情感之友、志趣之友等等 。确实,世上的工友、学友、战友、狱友、旅友……数不胜数 。而“管鲍之交”,真的可以说是千古少有 。
“管鲍之交”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故事,一直也是后世所称道的友谊的典范 。本来,友谊是个人之间的私事 。但管鲍两人的友谊之所以如此受关注,被广为流传,其实,关键在于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在春秋时代首开了霸业之先 。而帮助管仲实现这一理想的,正是鲍叔牙 。假如管鲍二人始终是一介平民,管仲也没有后来的丰功伟绩,那他们的友谊再深厚,也不过是“布衣之交”,只是凡间小事一桩,早被几千年的历史风云所湮灭了 。
“管鲍之交”的故事,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称颂了 。特别是当管仲功成名就以后,向人们述说当年与鲍叔的交往,慨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司马迁写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就是夸赞 。人们赞扬鲍叔,主要是他知管仲之才可为国用,因而在与其交往中,经商分利而亏己、朋友被囚不死节而耻己、甘让相位以身下之而屈己 。这“亏己”、“耻己”、“屈己”三条,的确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
先说“亏己” 。管仲的祖上曾是贵族,但到管仲时已经破落 。管仲便在谋生的道路上历尽了坎坷和磨难 。那段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孟子从管仲等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结论 。管仲为了生存,做过“圉人”,就是养马的人;当过成阳地方的“狗盗”;还被编入军旅吃过军粮;后来又和鲍叔一起做生意 。他做生意没有本钱,分利时却又多拿,甚至帮鲍叔出主意办事情,往往又把事情搞砸,使鲍叔更陷于窘困 。但鲍叔呢,不认为他多分利是贪心,知他为养老母;不认为把某一件事情搞砸就是愚蠢,而是时机不利 。鲍叔的宽容的确让人感动 。
再说“耻己” 。管仲当兵打仗时,就曾一再退缩不前,几次被宦使又几次遭辞退,最严重的是,他辅佐的公子纠死的时候,同时跟从的召忽,便按当时士人名节的行为规范自杀了 。而召忽和管仲同为好友,召忽死节,管仲却偷生,岂不为时人所羞?更严重的,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死节,反而改事政敌齐桓公,这在当时绝非“小节”,连孔子都和学生几次讨论过这件事 。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在《孔子家语?致思》中,孔子按照儒家的行为规范,更加详细地进行了解释:“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 。不死子纠,量轻重也 。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 。管仲仁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 。召忽虽死,过于取仁,未足多也 。”面对这样一个所谓“大节有亏”的朋友,鲍叔自有自己的理解:管仲临阵退缩,是顾及老母,被人辞退是因“不遭时”,而改事齐桓公不死公子纠,是管仲为社稷而不为一君的思想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