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记忆中的年味作文如何写?( 七 )


蒸馒头,白白的馒头上用筷子头戳上红点子,细心的人家,把馒头蒸成鱼形,刺猬形 。炒葵花籽,花生,也是自家用细沙,在大柴锅里慢慢地翻炒 。
年,少不了一道一道的工序,这些繁文缛节把年推向了高潮 。灶屋里总是热气腾腾,土炕总是烫烫的 。
年的议程,铭刻在童谣里,一辈一辈传唱下去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唱这童谣的孩子,长成父亲,父亲再把这歌谣教唱给儿子 。年,就这样规矩下来,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年 。恍然明白了这些讲究,这其实是一种敬畏与感恩 。乡间的年不单单是年,这年要感谢赠予五谷的土地,感念着逝去的先祖 。这年,是乡间的一种誓言,是朴素的祈求与憧憬 。
如今,虽然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但曾经的记忆却是挥之不去的 。那时候的春节,孩子们当然是最快乐的 。接近年底,就开始扳着指头数天数,怎么还不过年?心儿就像被小猫抓似的 。
乡野安静的夜里,偶尔会响起一两声的爆竹声,虽然很轻,很远,稀稀落落,但响在空旷的乡间田野,却是异样的清脆、清晰、清新,绝不会打扰任何人的睡眠,家中的老人们往往会念叨一句:“哟,有点儿年味了 。”这种声音在尚未成人的我听来,简直就是件美妙的事 。
伴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流淌的也是浓浓的年味 。处处都在杀猪宰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喜洋洋的景象!皇天腊月黄道吉日多,嫁女的娶媳妇的比比皆是,图的就是大吉大利 。被年味乐得不行的人们,还会提着年礼探亲访友,那可是一件让孩子们乐不可支的事,就意味着不仅能饱餐美食一顿,而且受宠若惊般地被视为上宾,可以尽情地吃,大胆地玩,些许的放肆、淘气也不会受呵斥 。
祭拜祖宗是过年前的头等大事,上坟的时间一般没有固定,但约定俗成在除夕前 。人们要提前带上祭品到自家的祖坟上去烧纸上坟,以示过年了,请逝去的先人的神灵回家来一起团圆,这是咱们中华民族敬重先祖不忘根本的体现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们去给曾祖父等祖辈上坟,父亲摆好祭品放了鞭炮,两膝着地便磕头祈祷:过年啦,给您老人家送钱啦,置几件暖和的衣服,过年别冻着!” 。兄弟姐妹也学着大人的模样,跟着磕仨头说:“老祖呀,回来过年哩!”,长辈就会训斥我们:“娃子咋能跟大人学哩?”这件事,很长时间成为全家人的笑话 。
贴春联大概是一年里最后要做的工作了,家里的小孩早早地就被大人安排好了,有分工给大门清洁的,有打浆糊的,有数门头的,十分热闹 。贴上了对联,门楣再贴上一排花花绿绿的广门笺儿,即便是再旧的木门也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那飘摇的广门笺儿,让人想起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特别是凶神恶煞般的门神,印象最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