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怎么写?( 二 )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 。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 。“‘不,刚刚和人告别 。’我非常坦率地说 。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 。”“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 。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 。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怎么写?


一缕晚风拂面而过,也或只是片面的幽凉,却莫名地撩出半袭凄清,久萦于心,挥之不去 。川端康成的文字亦是如此,淡且轻若浮尘,却隐了不尽的遐思 。透明的灰暗氛围,蕴涵着绝望之美,仿佛给一切都蒙上一帘沙幕,敏感而纤弱,一触即破 。《伊豆的舞女》是如此的感觉化,朦胧,亦真亦幻,也或者正是关于川端康成内心的那个银灰色世界的写照 。
关于文学的诠释是无尽的 。川端康成的文字是尤为特别的、异乎寻常的平静,淡得几乎不算故事,文字的发展自然,徐缓,散漫,慵懒得不搀半点热情 。所谓情节,也是在模糊的不确定的情绪中悄然徘徊着 。字里行间的忧郁,如同铅丝划破手背的痕迹,伤痕细而悠长,但没有办法忽视,因为疼痛的感觉会蔓延到整个手背 。《伊豆的舞女》就是这样,在一种淡淡的愁绪里勾出全篇的轮廓,轮廓若隐若现,而愁绪倒是真正延到读者的每根神经了 。
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日本人的文字的,太阴,太静,似乎不见阳光,柔弱敏感得很,缺少明朗 。看日本文学就好比把心浸泡在水里,是要沉着气的 。有一个成语叫哀而不伤,而日本文学是不哀而伤,纤细平缓中不时溢露出的压抑和凝重,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明白的 。也或,这与他们的民族性格是相关联的 。表面的无谓和漠然与内心的极端相冲突,便造就了这样特殊的文字风格 。
每一句话都很精致,而心灵也便往来于这般精致的意境之中 。娓娓道来的行文方式,更让人觉着作者是用感觉和情绪在写作,笔法也愈见从容不迫 。作者的直觉细致入微,所有的感触都茫然地隐在雅致景色的背后,一笑、一回首、一黯然,都透着深深的不可明言的意味 。作者放纵自己的情绪行文,把所有的味道都装进这个清丽文字编织的袋子里,让读者也听凭自己的情绪去感受去触及,这或许就是文学上所谓的“共鸣”吧 。
小说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什么,却也很自然地产生了镜头般的效果,很自然地引出了读者脑海中的画面,舞女的.纯真、清灵亦或伤怀都用准确的文字轻描出来,那种“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味道被作者引向了极致,而作者怜惜爱慕的情感也顺理成章地流露出来,不曾袒露的少年情怀也因为自然而显得干净、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