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怎么写?( 三 )


川端康成的作品多是感觉文学,至于感觉文学与一般文艺的高下,没有必要去评论 。不可否认的是,感觉文学细致深入,意味无穷,可谓文学中的解剖学,把直觉原汁原味地用文字表达出来,零而不散 。
记得最初看的是川端康成的《古都》,也是这样幽淡而阴凉的味道:紫花地丁,浓郁的秋草,甚至于悄落的细雪,似乎所有最洁净最美的意象都为这位美学学者所囊括了 。他的主角在这种传统的、蒙了意识色彩的自然美中活动,使得他的小说都合了散文的情调和诗的韵味 。不是悲剧,却满含了悲剧美的味道 。
川端是极少用浮华的字眼的,但他会用平静的不曾粉饰过的词句巧妙地组织语言,所以他的东西表面上是和谐的,不露锋芒的 。含蓄与哀艳,共阏于一炉,读着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
也或,日人的小说总是含了一种暗暗的颓伤 。《源氏物语》、《细雪》即便不是这样的感觉化,也有着相似的艺术倾向 。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极为相似的 。然而中国的文化更趋于雄浑和伟美 。日文化是低吟,回转不绝的沉吟,吟,深至骨髓,何其沉重?
一片冷艳中显露一抹暖,这便是川端的味道,就宛若深蓝的夜海中偶升一座灯塔;迷雾的山林间忽点一支细烛——寂寞,宁静且坚定 。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怎么写?


有种爱情注定不能在真实生活中被寻得,就像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个空灵、静谧、却又弥漫着淡淡哀伤的故事 。在这段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没有缠绵悱恻的长相厮守,甚至于没有一点点的世俗脂粉 。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本该孤独的旅行中邂逅了一位美丽的舞女 。到这里,如果按照世俗人的想法,那么接下来便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但在这个故事里,少年与舞女却仅仅只是通过几眼凝眸、几句片语来演绎这段青涩而又朦胧的恋情 。不能怪他们年少无知,不能怪他们懵懂青涩,这样的悲伤就像是那美丽的相遇,是注定好了的 。一个是身世孤苦的少年,一个是辗转漂泊的舞女,或许对他们而言,能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相遇便已是最大的缘分 。当旅途结束时,来送他的舞女虽然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但却始终沉默 。船开了,舞女的身姿渐渐远去,消隐 。少年沮丧地躺在床上,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淌 。而那个关于冬天里的约定,我们无从知道是否能够实现,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个无果的结局才能让人感到隽永,才能让人细细回味 。
故事读完,突然想起了一段对于伊豆的评价: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 。它所拥有的,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