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观后感怎么写?( 五 )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很多时候,伟人们能在很多事情上取得成功,与他的性格和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而得经验是有必然联系的 。人的能力如同地下的煤,需要去发现它并开发出来,这样它才会有机会发光发热,造福人类社会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只有在成长的道路上克服自己的缺点,作一个乐观、开朗、自信、宽容、真诚的人,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才会在再大的困难面前也会信心百倍的 。
无法知道自己能否做得最好,就尽力让自己做得更好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必须准确把握住自己的目标 。知道自己该忙什么 。心中要是高悬远景,就会勇猛前进,如果自己认定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 。你自信能够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 。没有自信,没有目的,你就会府仰由人,一事无成!
06商英5班 廖 兰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前一阵上映的一部以毛泽东等人在一师求学生活为背景的红色教育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之后一直在各大电视台热播 。该剧对为世人敬仰与爱戴的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如何“激扬文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形象做了全新的塑造,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除此外,剧中“一师”培育出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叱咤风云的人物的教育模式,更是值得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深思 。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哪个国家,教育都是立国强民的根本,而且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像我们国家的教育就经历了从家传、私塾、游说、书院、学堂发展到规范统一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种阶梯式、宝塔式的教育模式 。求学目的也从断文识字、能写会算的应用欲逐步发展到博学深究、应试出第、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学而优则仕”的应试欲 。从科举制度的废止,旧教育制度的打破到新教育制度的建立,应试教育似乎一直占据着教育者的思维 。而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党就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如何丰富这一教育方针的内涵,求教育的人完全可以从《恰同学少年》中领悟某些答案 。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著文对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提出严厉批评,随后不久“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 。但由于教育的根本体制尚未得到改变,“素质教育”终究敌不过高考麾下的“应试教育”而成为了应时的口号与点缀的“饰物” 。
应试教育,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完成统编教材教学内容为根本,从填、灌、压为方法,以题海战士为策略,以升学率为唯一效果 。这样子一来学校教师压力大,学生负担重,累了家长、苦了孩子 。应试教育使人们又回到了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思维理念,把读书求功名视为望子成龙的唯一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