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大班教案如何写?( 三 )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
【《瓶子》大班教案如何写?】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
三、活动准备:实验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幼儿学会往瓶子上套气球
四、教学环节与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一个问题,不要先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指导儿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别的问题 。鉴于此,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做中学五类快乐教学法 。"做中学"主张"幼儿在前、教学在后",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 。它不注重结果,不追求幼儿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激励幼儿从玩、做、想、试、用中去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快乐 。在做做玩玩的轻松氛围中,"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乐中学"五类教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不是独立分割开来的,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具体介绍一下 。
1、以疑激趣--抛出问题,怎样用瓶子玩吹气球的游戏?(玩中学)气球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最普通的玩具,以前有过各种各样的玩法,今天我们要怎样玩?玩出什么新花样?活动一开始,教师巧妙的将"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通过吹起瓶口气球的形式再现出来 。游戏的形式让科学现象变得直观、生动、趣味,使科学活动从一开始就变的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创造与快乐 。
2、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想中学、做中学)师:瓶子里装的什么材料这么神奇?我们来猜一猜、做一做,找到它吧!这个过程中幼儿要通过观察杯子上的标记来判断杯子中的材料,要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相互间说议的过程中发挥想像,在与别人的讨论中扩展思路,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猜想、验证,孩子会体会到猜想有时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亲自动手试一试 。
3、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用中学)师: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这一步是活动的重点,孩子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会碰到问题需要动脑筋想办法,集体玩的时候会发生纠纷需要协商解决,这就发展了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间的协调能力 。这些都是孩子上学和走上社会以后不可或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