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读后感怎么写?( 四 )


在绝境中,有人心头坦然,因其多年来已无法承受罪恶感带来的痛苦;有人不以为然,因其从不曾以自己的罪错为忤;还有人惶然,有人凄然 。但无论怎样,从贵族到底层,岛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装扮,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表露了最真实的一面 。渴望生命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想法,渴望解脱则是所有人的企盼——困境或道德上的解脱 。如果说“波洛三部曲”里还有波洛的幽默作为调剂,那么《无人生还》则从头至尾充满压抑的悲腔 。克里斯蒂的嘲弄越来越少,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取而代之的是声色俱厉的批判 。同时她也变得更无情——那首童谣无异于一份判决书,将这些待死的囚徒送至刑场,先让他们看到黑洞洞的枪口,而后蒙上头罩,再将枪口抵上他们的额头 。那种等待中的煎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沉重感 。也许,当你在深夜读这本书时,会听见他们大口的喘息声 。
“他们究竟是谁杀的呢?”直到小说临近终结,这谜团一直困扰众人 。最后是一份神秘的自白解开了谜 。真正令人吃惊的,不是行凶者那难以为人察觉的作案手段,而是他(她)的身份和动机 。人性的悲哀在最后的剖白中无法抑止,海中的荒岛犹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错的反思中变得无所凭依 。文明在小岛上荒芜,道德的流放地万物萧条,无人生还 。这部小说在此时变得深刻起来,当后世的读者一再感叹克里斯蒂“目眩神迷”的写作技巧时,似不应忽略她笔下流露的哀叹之声 。
无人生还读后感(二)
在下若有志于一件事物,必依下法而行——
首先,大略入门之后,尽量保持该领域的知识空白,以自家的头脑空想,应该是如此这般,一五一十;而后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到一段落时,进入研究段,以采样方式调查 。采样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终,看巅峰 。若再有兴趣,再从中抽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过程样点,略窥其变化走势而已 。
吾对侦探小说如此——爱伦·坡看过,原创看过,克里斯蒂看过,够了,旁的不看了;而对“暴风雪山庄”,亦如此 。《无人生还》作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为此类代表——若说此类不该称“暴风雪”而应称“孤岛”,纯属咬文嚼字——写得如此早,写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
在大致领略“暴风雪”的风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种文章的“一”、“二”、“三”、“四”,这里便不细说了 。一直以来,对“暴风雪”的某些痼疾颇有微词,怨念甚深,原以为是后来人不争气,狗尾续貂、画虎类犬,如今见得这般早期这般经典,那一桩桩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观点:这等模式,怕是胎里带病、先天不足 。而这论断,或与译者有关 。在下所读贵州版,过程中毫无流畅平和之美感,只觉前言不搭后语,许多理应余音绕梁处却嫌生硬,一般叙述时反因多义英文单词的误解而冒充了线索,个别段落甚至有读没有懂 。这等异常现象之解释,我在克里斯蒂脑子进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译者自己抽筋之间,选择了第三个——其文辞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网络翻译软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