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的诗句( 四 )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
【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
春花瘁复荣 。
秋草黄已碧 。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
【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
【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
表示毅力的古诗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不为别人的情绪买单
- 巨人的方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 原来,元宵才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 猫咪|猫咪能看到主人的样子吗
- 好情绪,就是好福气
- 动脑筋其实是在休息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摘抄
- 女朋友|女朋友总是说一些很伤人的话是爱我吗
-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读后感摘抄
- 不知道人的一生是不是充满了遗憾,所以才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