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精英相会的古诗词有哪些?

  1.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出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人生开口笑,百年都几回? 
出处:白居易《喜友至留宿》
3.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
出处:倪瓒《题郑所南兰》
4. 当歌对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
出处:晏殊《踏莎行》 
5.或行或止 。难得人间相聚喜 。一日分风 。千里如何信息通 。再倾寿酒 。五福从来先说寿 。其次云何 。直至三公未足多 。
出处:沈瀛《减字木兰花  》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
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一样很感动 。
子夜秋歌里“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 。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
”写捣衣写得风致楚楚 。
月下捣衣虽是劳作也是人世风景殊胜 。
更何况是为意中人制衣?果真到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就更感觉不到落寞了 。
自家的砧声合着别家的砧声,声声阵阵,想着不远处也有人在为亲人赶制寒衣,天下有情人这样多,砧声虽寒入耳也温暖 。
针线自古是女人的活计,缝衣制服也相应成变了女性传达爱意的方式 。
容若此词据考证,应是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卢氏新亡后不久 。
小令所截取的,正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件细节小事 。
自从妻子逝去之后,再没有人为容若添置寒服,对他嘘寒问暖 。
家里虽有仆役无数,然而所制的衣服却没有亲人间的温柔牵挂 。
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
卢氏的离开亦使容若失去疼惜补偿她的机会 。
无语问添衣,为何只惯性的理解为妻子对丈夫的慰问,而不能是丈夫对妻子的关爱?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 。
伤心是极言之辞 。
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 。
后人之词多类于此 。
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 。
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 。
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 。
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老杜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连仅有的一点艳色也褪色似的洇开来,变成了白月光似的惘然 。
此词一说是塞上思情之作,一说是“悼亡” 。
我细读词“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确似悼亡之音 。
“欲”字更是用的恰倒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 。
年年秋日,你为我添制寒衣,如斯似是习以为常,总觉得日久天长 。
手中好光阴无从消磨 。
你我似陌上戏春的孩童,看见花开花谢都惘然欢喜心无凄伤 。
待得一日光阴流尽,才醒转过来,懊悔哀伤 。
看得见吗?是一样的秋色 。
秋风虫鸣月色深浓,我伫立在桐阴之下 。
仍似去年秋,你知我为何泪欲流? 此阕是容若小令中的佳作,上下阕折转之间从容淡定,然而于小处极见真情 。
凄婉动人之处,似是眼前梨花雪舞,宛转细碎散落一地,让人心意黯然 。
这一阕的最后两句,我每次读到,心里都梗然 。
外公是在秋天去世,去年秋时人尚在,今年秋时风景不改,人已不在 。
擦身而过 。
生死如河,悍然相隔 。
渡河时辰未至,人,无力穿越,只能观望 。
情萧索 菩萨蛮·寄梁汾苕中 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
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 。
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 。
很多人知道顾贞观都是因为容若,其实顾贞观在清时,无论才气名望都不逊于容若,甚至隐隐有前辈的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