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教学相结合( 四 )


第二单元 红旗飘飘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的主题意义,旨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
从音乐材料上看,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歌剧《江姐》选曲、有管弦乐、有通俗歌曲、有合唱歌曲 。
虽然主题相对集中,但音乐表演形式各异,如《绣红旗》为女生齐唱;《红旗颂》为管弦乐合奏;《红旗飘飘》为独唱;《国旗颂》为合唱 。
从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渗透上看,本单元也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 。
比如,“音乐故事”介绍了国歌产生的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田汉、聂耳在强烈的爱国情感召之下的创作激情,这与20世纪上半叶“抗战”前夕的历史紧密关联;与《红旗颂》同时呈现的配图是当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著名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作),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同时也从音乐、美术的角度讲述着历史,提示学生关注音乐所具有的文化传承价值;《红旗飘飘》是2000年中国奥运代表团壮行的歌曲,所配插图为中国第一位奥运冠军许海峰的照片,将体育与音乐相关联,等等 。
从时间上看,进行到本单元教学时大约在4月初的“清明”前后,与学校组织的祭扫革命先烈陵园等活动在教育内容上比较贴近 。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课时 。
第一课时为“唱歌”和“创编”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欣赏”、“音乐活动” 。
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国歌》,对《国歌》比较熟悉 。
本单元既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习的《国歌》内容,同时对演唱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弱起起唱、三连音等特性节奏,还要求学生“准确地背唱《国歌》” 。
《绣红旗》可以设计为歌表演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分角色表演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狱中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情景 。
《红旗飘飘》可让学生分组表演奥运会时的情景,可以是代表团人场式...
浅谈如何设计有趣的音乐教学活动兴趣,通常是一把打开通往只是大门和成功之路的金钥匙 。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深刻而长远的兴趣是音乐教室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音乐课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
我国具有悠久的音乐教育史,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所以他“歌‘诗三百’,弦‘诗三百’”,极尽“兴”“观”“群”“怨”之能事 。
而在孔子之后两千余年的封建文化教育中,《乐》一直被作为封建教育的经典文本之一 。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音乐一直作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 。
近年来,根据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小学开设的音乐课程,较之以往的音乐课,在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方面大大增强,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教育的种子在小学生稚嫩的心田中尽快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我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个人从事小学音乐课教学的实践经验发现:兴趣是儿童认知最好的老师 。
因此,我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音乐课学习习惯,进而激发其艺术的感悟、想象和创新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抓起 。
一、兴趣对小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重要影响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 。
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
”西方教育理论先驱霍尔巴特和杜威也十分重视兴趣在知识获得、保持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有趣的学习能使知识转变成学习者精神生活的因素、能够成为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诱因,从而激励其进一步的学习 。
更具体点说,也就是兴趣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人格,感受到一种自身的智慧力量和热情向上的动力 。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初入学儿童的兴趣爱好是其个性特征形成的标志,也是其意识倾向的重要环节,又是其基本能力的体验展现 。
在这个时期,他们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们对学习形式和内容感到新奇有趣,学校生活对他们还很新鲜,他们往往很喜欢学习,要求学习,但同时这种喜欢和要求又带有极强的不稳定性,极易受到挫折而见异思迁,这一点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语文、数学等科目还有升学考试的眼前利益作学习驱动力,而音乐课一旦没有了兴趣,就极易被忽略甚至于彻底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