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范文有没有?( 四 )


乔·博勒教授对几千名美国和英国的中学生进行了为期数年的纵向调研,重点分析学生如何开展数学学习,以便找出好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那么他们将来很可能在数学领域取得成功 。看起来,这些学习方式在国内难以实施,譬如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只要他们在想在坚持,就不限制时间等等 。但这些教学理念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慢慢去改变"满堂灌"模式的 。
书中指出,人们学不好数学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不是所谓的"智力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点",但是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建立关联,找到关联 。有时碰到不会解的难题看看人家的解题过程,感叹"为什么自己想不到".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想不到?现在的小学生在做《数学课堂作业本》的时候,看了题做习题时肯定会用到刚刚学过的知识点,不用自己去找 。但是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时,面对各类题型却没有现成的知识点供使用,导致知识点混乱,方法乱用,不会从现有条件一步步推演到熟悉的知识点上去 。这一过程是传统数学教学薄弱的地方,却是数学学习最关键的地方 。
自己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也在思考:现在的数学都是小学生必要掌握的内容吗?尤其是面对班级孩子数学水平不一致(相差甚远)的时候,我时常在发愁数学课堂内容应该以什么样的水平呈现,于是常常陷入"顾此失彼"的窘态,能否分出高中低ABC三层,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用C层的孩子痛苦地去接受A层的数学,也不必让A层的孩子不断地重复C层的内容 。如此尝试,是否可以保护各种水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让数学老师的教学不再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