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似是而非的观点怎么写?( 五 )


即使在培养孩子潜质、丰富孩子体验、增长孩子见识、开阔孩子视野上,物质条件的供给也应以“必要”为基本尺度 。超越家庭经济条件或不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实践活动,都可以省略 。有的社会实践确有必要,但不必如此奢华,则可对其进行压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资源的效用 。最重要的是,富养不应仅仅表现为物质的供给,更应体现为精神上的关怀,即,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分,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关注和爱 。
四、贪玩的`孩子更聪明?
曾经,贪玩被当作一个缺点,因为贪玩的孩子天性好动,不容易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认真学习,可能会因此荒废学业 。不过,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贪玩的孩子更聪明,要让孩子在“玩中学” 。理由是:玩耍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同的游戏能够促进不同能力的发展;玩耍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欲望,也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其结果是:爱玩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十足,其个性乐观开朗、勇敢大胆、有幽默感,比安静内向的孩子聪明伶俐 。现实中,也确有一些贪玩的孩子最终成才的案例,比如,出身拉美的一些著名运动员是玩出来的,一些著名的画作品也是玩出来的 。
2015年,国内出版了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波士顿学院心理系研究教授彼得·格雷(Peter Gray)的新作——《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这是其毕生教育实践的总结 。
彼得·格雷之所以撰写此书,乃是有感于强制性教育的弊端:
1、抑制批判性思维;
2、剥夺孩子的自由;
3、评价方式充满傲慢、愤恨、羞辱甚至舞弊 。
其结果是:
1、削弱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2、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
3、使技能和知识趋于单一;
4、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了专制的种子 。对此,彼得·格雷开出的药方是:让孩子远离成年人的指导、保护、评判、分类、批评、表扬和奖励,在与同伴的协作中实现自我发展 。
上述观点似乎都在表明:贪玩已经从曾经的缺点变成值得大力倡导的优点了 。然而,我们周围更多的却是因为贪玩断送前途的例子 。可见,玩跟玩是不一样的,结果也大不相同 。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贪玩呢?是听之任之还是明令禁止?抑或是适当引导?
其实,答案已经隐含在前面的表述中 。倡导“玩中学”的“玩”是指“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够促进不同能力的发展”、“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玩耍,而不是随便什么玩耍 。一些家长以为玩耍就是大撒把,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玩,这其实是片面的理解 。如今的孩子贪图享乐、追求刺激,他们所谓的“玩”不过是一种娱乐(比如看动画、打游戏) 。娱乐只能让人放松、让人开心,而不能让人进步 。娱乐化的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太多的帮助 。现代家庭通常被包围在钢筋混凝土中,孩子在家庭中除了玩玩具也没有太多的玩耍项目 。如果玩具类型单一,对孩子的影响也比较单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