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似是而非的观点怎么写?( 六 )


彼得·格雷在书中提出的“玩耍精神”,是远离成年人的钳制,与其他孩子进行玩耍、协作,学会自己做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求同存异中与人交往 。他认为,玩耍是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生活、学习独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按照彼得·格雷的标准,很多贪玩的孩子其实并不具备玩耍精神,因为他们并不会与其他孩子协作、不会自己做决定、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会换位思考,更不会与他人交涉差异 。比如,有的孩子在一起相处就是相互炫耀、相互攀比 。这些孩子即使远离了成年人的束缚,也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此说来,怎么玩耍是大有学问的!
玩耍作为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其特点是:自主自愿、没有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看动画、打电子游戏也算是一种玩耍 。只是,这可能并非优质的玩耍 。如果把这种玩耍作为优质玩耍的补充,并无不可 。然而,如果把娱乐型玩耍作为主要内容,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种玩耍对孩子的能力素质发展作用有限 。优质的玩耍是与社会结合紧密、能发挥孩子能动性、实践性强的项目,比如社会实践、自然探究、体育活动、花草种植、动物喂养、视听欣赏等,最好能与其他孩子合作开展活动,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玩耍虽然是自主自愿、没有压力,但是并不意味着玩耍必须是随意的 。玩耍的初级形态是随意的,只有朦胧的目标,过程如何、结果怎样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随着孩子的成长,玩耍的形态也逐渐升级,从随意性上升为计划性 。
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父母是不是就彻底解放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孩子有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或困惑,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引 。优秀之所以如此困难,是因为它要不断克服人固有的短视和惰性 。要想“玩”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就得科学处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和倾向 。玩耍对孩子来说也许是纯粹的无意识活动,但对父母来说,这是一种教育活动 。父母要努力从中发掘出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对孩子实施合适的教育 。父母可以利用某些环节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与孩子交流体会来强化孩子的成就感 。当孩子遭遇困难想终止玩耍时,父母要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当然,如果玩耍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则不宜在过程中介入孩子的活动,而应在活动结束之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思考 。
有人认为,爱玩、会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 。应该说,这是有道理的 。不过,正如那句歌词唱的那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便是那些最终成功的熊孩子,成名前付出的努力也是艰苦卓绝的 。所以,成功意味着付出,这是任何时候都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