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朱淑的诗词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 。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生于仕宦之家 。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 。素有才女之称 。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抑郁早逝,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 。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 。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
百度百科“朱淑真”词条收录有《断肠诗集》、《断肠词》全部作品,一搜即得,不再复制 。“诗词名句网”也有《朱淑真的诗词全集》 。追问谢了
追答祝你学业有成 。请采纳!

赏析《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赏析一】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
【赏析二】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